在潮湿炎热的环境中,墙壁、船舶、户外设备、建筑外墙、轨道交通车辆甚至家用电器表面,常常会出现黑斑、绿点、灰絮状物——这正是霉菌在悄然滋生。
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微生物,不仅严重影响产品外观,降低美观度,更会侵蚀涂层、破坏基材、释放有害孢子,威胁材料寿命与人体健康。
尤其在热带、亚热带、沿海、地下室等高湿区域,防霉已成为涂料性能的关键指标。
为科学评估涂料涂层抵抗霉菌侵蚀的能力,耐霉菌性测试(Mold Resistance Test)成为涂料研发、质量控制和工程验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本文将全面解析涂料涂层耐霉菌性测试的标准、方法、评级与应用,助您打造真正“抗得住”的防霉涂层。
一、什么是耐霉菌性?
耐霉菌性(Mold Resistance),是指涂料涂层抑制或抵抗霉菌(如黑曲霉、青霉、木霉、球毛壳霉等)在其表面生长繁殖的能力。
✅ 霉菌属于真菌,依赖有机物(如树脂、填料、增塑剂)作为营养源,在适宜温湿度下快速繁殖。
常见危害:
外观破坏:形成难看的霉斑,难以清除
物理破坏:菌丝穿透涂层,导致起泡、粉化、剥落
性能下降:降低附着力、防水性、绝缘性
健康风险:释放过敏原或毒素(如黄曲霉素)
二、为什么要做耐霉菌性测试?
1. 真实环境需求
全球约40%人口生活在高温高湿地区;
海上船舶、地铁隧道、冷链仓库常年处于高湿环境;
室内卫生间、厨房、地下室易结露长霉。
2. 法规与标准要求
建筑涂料需符合防霉等级要求(如GB/T 21353);
船舶涂料必须通过耐霉菌测试(IMO、NORSOK标准);
医疗、食品工业对防霉有强制规定。
3. 产品质量控制
验证防霉剂(Biocide)是否有效、添加量是否充足;
对比不同配方的防霉性能;
防止“伪防霉”产品流入市场。
4. 延长使用寿命
抗霉涂层可显著延长维护周期,降低翻新成本;
尤其适用于难以频繁维护的设施(如桥梁、灯塔)。
三、测试原理与方法
1. 基本原理
在恒温恒湿条件下,将样品暴露于多种高活性霉菌孢子混合液中;
经过一定周期培养,观察霉菌在涂层表面的生长情况;
依据霉菌覆盖面积进行等级评定。
2. 主要设备与试剂

3. 测试流程(以 GB/T 1741 为例)
步骤1:样品制备
涂层样板尺寸:70×70×3 mm 或 100×50×3 mm;
涂层实干后,在标准环境(23°C, 50% RH)调节48小时;
紫外线照射或酒精擦拭表面,进行灭菌预处理。
步骤2:接种霉菌
配制混合霉菌孢子悬液(浓度约10⁵–10⁶ spores/mL);
用喷雾器均匀喷洒于样板表面,或用无菌棉签涂抹;
同时设置阳性对照(易长霉材料)和阴性对照(防霉优异样板)。
步骤3:恒温恒湿培养
将样品置于培养箱中,28±1°C,≥95% RH;
培养周期:28天(GB/T 1741),部分标准为14或21天。
步骤4:定期观察与记录
每7天观察一次,记录霉菌生长位置、形态、覆盖面积;
可拍照存档,便于对比。
步骤5:最终评级
培养结束后,根据霉菌覆盖率进行等级判定。
四、评级标准(GB/T 1741)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