碳弧灯老化试验的参数主要根据国际标准(如 ISO 4892-4、ASTM G152、SAE J2020 等)和行业需求设定,以下为关键参数分类及具体说明:
1. 光源参数
光源类型:开放式碳棒电弧灯(碳棒直径通常为 6.5–8.0 mm)。
光谱范围:
封闭式碳弧灯:280–400 nm(紫外为主)。
开放式碳弧灯:300–700 nm(紫外、可见光)。
辐照强度:
340 nm 波长下控制为 0.35–1.5 W/m²(需定期用辐射计校准)。
部分标准要求 0.55–0.89 W/m²(如 ISO 4892-4)。
2. 温湿度控制
温度:
黑板温度(BPT):典型范围 40–70°C,常见设置为 63±3°C(光照阶段)、40–50°C(喷淋阶段)。
冷凝阶段温度:通常为 50°C(湿度 95% RH)。
湿度:
相对湿度(RH):可调范围 50–95% RH。
冷凝阶段湿度需维持 ≥90% RH(模拟湿热环境)。
3. 水暴露系统
喷淋模式:
喷淋频率:18 次/小时(每次 1–2 分钟),模拟雨水侵蚀。
喷淋水:去离子水(避免杂质污染样品)。
冷凝模式:
通过水蒸气在样品表面冷凝形成湿度环境(常见于汽车内饰测试)。
4. 试验循环程序
典型循环程序(以 ISO 4892-4 为例):
阶段 | 条件 | 时间 |
---|---|---|
光照 + 高温 | 开灯,BPT=63°C,RH=50% | 120 分钟 |
光照 + 喷淋 | 开灯,BPT≈45°C,喷淋 1–2 分钟 | 18 分钟 |
光照 + 冷凝 | 开灯,BPT=50°C,RH=95% | 60–120 分钟 |
总循环时间 | 198–298 分钟(根据冷凝时间调整) |
5. 样品准备参数
样品尺寸:通常为 75×150 mm 或设备夹具适配尺寸(如 65×55 mm)。
样品数量:每组至少 3 个平行样。
预处理:
在标准环境(23±2°C, 50±5% RH)调节至少 4 小时。
清洁表面(如无水乙醇擦拭),避免污染或应力干扰。
6. 性能评估参数
颜色变化:
ΔE 值(色差):ΔE>5 为显著褪色(参考 ISO 105-B02 或 ASTM D2244)。
ΔL、Δa、Δb(明度与色相变化)。
力学性能:
拉伸强度保留率:合格基准 ≥80%(ASTM D638)。
冲击强度:参考 ISO 179/ISO 180。
表面形貌:
目视评级(粉化、裂纹、起泡)或 SEM 观察。
粉化等级(ISO 104 标准)。
分子结构分析:
FTIR:检测羰基指数(CI),评估氧化程度。
GPC:分子量变化分析。
7. 设备参数(示例)
光源连续工作时间:48 小时(部分设备支持更长时间)。
放电电压与电流:
电压:135V±10V。
电流:16A±2A。
样品架:可旋转或固定,确保均匀照射。
测试容量:最多 108 片样品(视设备型号而定)。
8. 标准对比(关键参数差异)
标准 | 光源类型 | 辐照强度(340 nm) | 温度(BPT) | 湿度(RH) | 典型应用场景 |
---|---|---|---|---|---|
ISO 4892-4 | 碳弧灯 | 0.55–0.89 W/m² | 63±3°C | 50–95% | 塑料、涂料 |
ASTM G152 | 碳弧灯 | 0.35–1.5 W/m² | 63±3°C | 90–95% | 非金属材料 |
SAE J2020 | 开放式碳弧灯 | 高光强 | 63±3°C | 90–95% | 汽车零部件(≥1000h) |
JIS D0205 | 封闭式碳弧灯 | 低光强 | 60–85°C | 50–95% | 日本汽车部件 |
注意事项
参数校准:每 48 小时检测辐照强度,更换碳棒时记录光谱稳定性。
标准选择:根据行业需求选择标准(如汽车领域优先 SAE J2020,纺织品用 JIS L0842)。
替代技术:高精度需求建议使用氙灯(如 ISO 4892-2),碳弧灯逐步被替代但仍在特定领域(如日本汽车)适用。
如果需要更具体的参数或标准细节,可以进一步提供应用场景或行业需求!